美京華人活動中心

5.12.2019 行醫之道 何妨中庸/周武屏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周武屏醫生刊登於世界新聞網之撰文)

當你在科學範疇內迷失了方向,不妨回歸到中國的哲學思想裡面去尋找。

實際來說,醫生並沒有所謂好壞之分,經過多年的基礎及臨床醫學教育,嚴格的醫療訓練及考試,一般醫生的醫術都有一定的水準。所謂醫者父母心,除了極少數異類之外,絕大部分醫生都應該是仁者。因此病患評論某醫生的好壞,仍以主觀成分居多。

醫病關係及選擇醫生,比較合理的說法是合不合得來。因為病人對醫生的觀感及要求不一様,會很主觀地影響到病人對醫生的評價。有些病人喜歡醫生很嚴肅地看病,不苟言笑,表示對職業的尊重,因此病人才會對醫生有信心。但有些病人喜歡醫生和藹可親,在沒有壓力下看病,感覺上病就已經好了一半。那一類醫生好?實在是非常主觀,見仁見智。

看病的方式及對病人的要求,端要看該醫生的行醫哲學,有些時候,醫生的看病哲學也會隨著年齡增長及行醫的經歷而有所改變。我經過漫長的行醫生涯,也覺得行醫哲學在漸漸改變中,年輕時看病主觀性較强,若是病人的病情未能以所學來解釋,或者病人提出不同的意見,我會很快就會予以否定,因為他的病情超出了我的知識範圍,也挑戰了我的專業權威。

但經過經驗的累積,愈來愈覺得學海無涯,在茫茫醫海學識及人體小宇宙中,我們知道的只是滄海一粟。例如有很多病狀是存在的,只是我們認為已經盡力了,仍然探查不出結果,可是對患者而言,他們的確受到了病狀的困擾,我們也不能完全無視其存在。

另一方面,經過人性化的觀察及歲月的歷練,我認為治療原則應該回歸中庸之道。例如治療糖尿病,為了預防由於糖尿病引致的併發症,當然希望將血糖控制得愈嚴謹愈好,但是對一位較年長的患者或可見的未來壽命有限的患者而言,太嚴𧫴的飲食卻又剝奪了他們餘生的生活品質。我們要知道糖尿病造成較嚴重的併發症,是要經過多年長期累積的結果,很可能在長者未來有限的生命中,是其他疾病奪去了他的生命,未必與糖尿病有關,但他們卻每天戰戰兢兢地克制口慾,心情也隨著血糖的高低而浮沈,始終未能一享人間美食,寃哉枉也!

另一方面,很多數據及觀念在不斷地改變,例如血壓、胆固醇的正常值、喝酒對身體的影響、攝取澱粉或脂肪食物的優劣⋯⋯,往往在一個大型研究之後,又出來一個新的公式及標準數值、甚至有完全相反的結論,將以前的論述推翻,令人無所適從。因此若要營營役役於這種數字遊戲,不如採取中庸之道,譬如:雖然長期高血壓會造成血管硬化以致引發心臟病,但上了年紀的人,血管彈性不夠,突然血壓太低又容易而昏倒,引起中風、骨折等危險。又如有些檢查可以提早發現癌症,但過多的檢查會出現很多假陽性,造成不必要的焦慮及治療,反而有害。因此在安排一個看似簡單的檢查之前,先要考慮到以後的因應之道。所以各種檢查及治療皆應因人而異,尤其是老者,應該以生活品質為重,不過不失,不走極端,留有餘地。控制血壓,不要太高便可。控制血糖,飲食文化,大原則注意便可,不必斤斤計較。不宜過寬,也不必太緊,中庸之道便可。

要知生老病死乃人人必經之路,人不能有逆天命,醫生的任務有點像園丁,將你的生命修修補補,稍為美化而已。而近年有提及所謂基因改造,以求延壽,覆製基因、造人等逆天行為,這是上帝的工作,若醫生有違倫常,超越了園丁的工作,必致天搖地動。

最後,醫學是科學、藝術及倫理的混合學科,面對的是有思想、靈魂及感情的人類,不是一般人工智能所可以取代者。當你在科學範疇內迷失了方向,不妨回歸到中國的哲學思想裡面去尋找:中庸之道。如果醫生能夠有一個成熟的行醫哲學,不但可以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人性化的治療,更能使醫病關係水乳交融。

當然,以上所言皆為我個人意見,不能代表所有同行的行醫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