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京華人活動中心

1.10.2021 健康檢查越多 是否更能夠保障身體健康?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周武屏醫生刊登於世界新聞網之撰文)

有句順口溜說:身體好不好:50看財力,60看體力,70看病歷,80看黃曆…

一般人都會有一種感覺,檢查越多就越能保障身體健康,尤其是經常聽到某某親戚或朋友得到某種病之後,自己也會疑神疑鬼,要求醫生多做檢查。我也常常看到病人從國內帶回厚厚的一疊檢查報告,有各種各樣的小問題,回來後要求看各種各樣的專科醫師。其實多做檢查是否更能夠保障身體的健康?值得存疑。

要知道,人體的小宇宙非常複雜,各種疾病浩瀚如海,不是簡單地只用檢查就可以預防的。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有些檢查不單只沒有幫助,反而有害,如何靈活使用,除了要依據科學之外,還要考慮到醫療的哲學。例如,醫學會定的年度例行檢查,都是經過周詳的研究統計,認為是利多於弊的;年度例行檢查沒有列進去的檢查項目,基本上都會是弊多於利。

我們就用癌症篩檢為例,一般而言,生長緩慢又常見的癌症才值得篩檢,例如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等。有人定期作全身斷層掃描,希望發現到早期癌症的跡象,可是,一來人體吸收太多放射線,反而增加癌症的機率;二來會找到一些不重要的病灶,增加困擾;且更因為不必要的治療,反而造成身體的傷害。

年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生活品質好不好,有所謂:50看財力,60看體力,70看病歷,80看黃曆。50到70歲不難理解,到了80歲就應該盡量少做檢查,順應天命,隨緣自在了。

舉個例子:醫生都會建議驗糞便潛血作為對大腸癌的篩檢,但這項篩檢建議只到75歲為止。可是有人會問:難道75歲以上就不會罹患大腸癌嗎?驗糞便潛血對身體又沒有傷害,為何不建議繼續檢查?可是我們要了解,任何檢查都有假陽性,先要評估萬一初步檢查不正常,下一步的檢查是否會對身體有傷害。糞便潛血檢查假陽性機率頗高,要是初步檢驗正常,這是幸運;萬一不正常,就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了。

因爲對年老及身體虛弱的病人而言,上麻藥及做大腸鏡等侵入性的檢查,本身就是一種危機,能免則免。又例如,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但生長過程很緩慢,70歲以後就算得病,不太會影響壽命。PSA(攝護腺抗原指數)可以用作篩檢,但PSA也有頗高的假陽性率,而攝護腺穿刺檢查常常引起出血及感染等併發症。對70歲以上老人而言,不去檢查的「駝鳥政策」可能是更好的應對方式。

因此所有的檢查,無論簡單與否,皆應因人而異,不能無理要求、亂槍打鳥,要考慮檢查之後造成的連鎖反應。檢查之前,最好先與醫師討論後續的利害關係,再進行檢查,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