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京華人活動中心

5.13.2020 新冠疫情系列講座-"與心理專家對話:疫情下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化解"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講座: 新冠疫情系列講座-"與心理專家對話:疫情下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化解"

主辦: 美京華人活動中心 (CCACC)

時間: 5月29日,週五,晚7:30-9:00

主講人: 賈俊勇精神科醫生;邵曉平精神科醫生)

主持人: 陸惠興 (CCACC泛亞義務門診主任/註冊臨床社工)

主題:

1.居家令下,如何協調父母與子女的文化衝突與代溝?

2.如何有效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幫助他們協調和學習與遊戲,以及調節社交距離下的孤獨感?

3.疫情期間獨居,缺乏與人直接溝通,會對心理有什麼影響?

4.疫情期間互聯網上的各種不同言論,導致親友間關係緊張,以及產生的焦慮與不安,如何應對?

講座鏈接https://us02web.zoom.us/j/87035608566

可以掃以下二維碼參加Zoom會議

5-29Zoom講座鏈接.jpg

YouTube觀看直播鏈接https://youtu.be/AfU-5zzt_nU

可以掃以下二維碼觀看YouTube直播

5-29YouTube直播鏈接.png

Zoom會議 ID: 870-3560-8566  

Call in#:301-715-8592

疫情中的各種困境和難題

疫情漫漫,不見盡頭。各國政府各出奇謀,應對病毒,忙成一團。疫情之下,來自傳統媒體、社交媒體和自媒體關於病毒的消息滿天飛,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疫情之初,CCACC泛亞義務門診同事曾經問過一位96歲的老人家:你這輩子,見識過這樣的情況嗎?老人家說:從來沒有!

疫情給社會和個人生活帶來的變化確實是從來沒有過。社會運作持續多月暫停;大部分人居家工作、遠程學習;有些人因為疫情失去常規的工作,人生頭一次學著申請失業救濟。 疫情之後,經濟堪憂,對每個人的個人發展都會有很大影響。 很多大家都已習慣的現代文明帶來的生活之便利,很多時候我們只能捨棄,轉而採取"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有人說,這場世紀病毒大流行,是對各國政府的一場大考驗。細心想想,這何嘗又不是對我們個人的一場考驗?長期以來,我們從生活、工作和經歷中,培養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個時候就要派上用場了。疫情給每個人的生活帶來了多層面的變化。有人可以逐步適應,安然面對。有人則陷於焦慮和恐慌之中,沒辦法安排疫情下的生活。以下是我們泛亞義務門診部新冠病毒中文信息熱線接到的常見問題:

- 疫情期間,我經常感覺透不過氣來,並出現心跳加速、睡眠不足等癥狀,這到底是心理問題還是身體問題?

- 疫情期間缺乏與人直接交流,會對心理有什麼影響?

- 居家令下,如何協調父母與子女的文化衝突與代溝?

- 如何有效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幫助他們協調和學習與遊戲,以及調節社交距離下的孤獨感?

- 疫情期間互聯網上的各種不同言論,導致親友間關係緊張,以及產生的焦慮與不安,如何應對?

與專家對話尋求如何化解

本週五,我們有幸請來大華府地區的兩位精神科醫生來為大家出謀劃策。賈俊勇醫生畢業於華北煤炭醫學院臨床專業,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生物化學與神經生物學博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Mount Sinai Hospital博士後,並於華盛頓聖伊莉莎白醫院完成精神科住院醫學培訓,目前是馬里蘭州Sheppard Pratt Health System, Behavioral Health Partner精神科醫生。 邵曉平醫生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之後留校任教。90年代初到美國路易士安那州立大學攻讀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學專業,獲碩士學位,而後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從事多年的基因對神經發育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2001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南岸分部接受住院醫生訓練,2005完成訓練並繼獲美國精神科醫師證書。她目前擔任華盛頓特區的美國退伍軍人醫院精神科任主治醫生,並任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兼職臨床助理教授。邵醫生現是美國精神科學會會員。

本次網上講座是美京華人活動中心"心理健康360項目"的系列公益講座之一。心理健康360項目"是邵曉平醫生和其他一些華裔醫生、醫學人員和教育工作者,以美京華人活動中心泛亞義務門診部為平臺,於2015年共同建立了"心理健康360項目",旨在推動華裔美國人對心理和精神衛生的認識,消除對精神疾病不應有的偏見。五年多來,這個項目協同其他美國華裔精神衛生專家和教育領域的學者,舉辦不同主題講座和定期義診,促進了馬里蘭州蒙郡及周邊地區的華裔族群及社區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本次講座以對話形式進行。歡迎大家在線提問,與專家對話。


与心理专家对话.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