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京華人活動中心

「家庭理財的實用投資指南」— CCACC退休理財規劃傳承系列講座第三場圓滿舉行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美京華人活動中心 (CCACC) 於2025年7月11日晚間七點半舉辦了「退休理財規劃傳承系列講座」 第三場 —「家庭理財的實用投資指南」。本次講座由資深投資人同時也是CCACC董事會成員李秋波博士 (Paul Q. Li, CFA, Ph.D.) 主講。

李博士是FHL投資管理公司的創始人,擁有25年豐富的實戰經驗和行業影響力。講座中,他以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嚴謹的邏輯將復雜的投資理論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實用策略,為退休人群的財務規劃指明方向,內容實用且具啟發性。

結合講座內容與課件摘錄,供參考與分享:

家庭財務規劃 (Family Balance Sheet & Income Statement)

講座伊始,李博士即強調: 「人生的目的不是錢,不要做金錢的奴隸。錢只是工具,用來服務我們實現人生的價值。」語重心長,發人深省。

他通過家庭資產平衡表和收入支出表,引導與會者全面審視自身財務狀況。唯有先清楚了解自身有多少資產,多少負債,才能準確計算淨資產 (Net Worth) 。 此外,李博士也提醒大家區分流動性資產 (如現金、股票、債券) 與非流動性資產 (如房產、私人企業股權) ,因其對應的投資策略不盡相同。

他指出: 「我們的收入來自上帝的祝福 (Blessings from God),分清『需要』 (needs) 與『奢望』(wants) 本質上的不同,善用投資預算,才能得取與風險相稱的投資回報。」

股票與債券搭配  (Stocks & Bonds)

股票與債券的組合是普通投資者的最佳選擇,因其成本較低、流動性高,且債券更受國家政策保護,相對來説風險較低。儘管當前國債高抬,但從長遠來看,美國經濟的核心仍建構在股票與債券市場之上,且這類資產不需支付維護費用。

長期投資: 時間是最佳風險對衝工具

根據歷史數據,標普500指數在不同持有年限下的虧損機率顯著下降:若持有一年,投資虧損機率約25%,而20年則趨近於0%。這也印證了李博士的核心觀點:退休投資應採取保守策略,避免因短期市場波動而頻繁操作。

一個可行的建議是退休投資的現金/債券/股票 (Cash/Bonds/Stocks) 的投資比例可為20%/20%/60%,對應的年回報預期為3%/5%/9%,平均總回報率約為 7%。

分層應對財務需求 (Three-bucket investment planning)

正如俗語所說,「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投資自然也一樣。根據資金的性質,可承擔的風險,做出不同的投資方案。李博士提出的「三桶投資法(Three-bucket investment planning) 」具備高度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協助投資者係統性地分配資產:

1. 短期桶 (1-2年) : 現金類資產 (存款、國債) ,覆蓋日常開支。

2. 中期桶 (3-5年) : 穩健收益資產 (公司債、藍籌股) ,補充收入。

3. 長期桶 (5年以上) : 成長型資產 (指數基金、小盤股) ,抵禦通脹。

這項策略既保障了流動性,也透過動態再平衡實現「漲時收割、跌時補倉」的紀律性操作。

講座重點摘要 (Take Home Message)

投資規劃應建立在對個人短期與長期財務需求的清晰認知之上,切勿盲目跟風。李博士提醒「沒有普適方案」,需根據自身風險的承受力做調整配置。他建議退休後股債比例為4:6,並表示每年進行一次檢視與微調即可。

股票與債券的組合仍是最簡單且理想的投資方式,若進一步搭配「三桶投資法」,則可有效優化整體資產配置,兼顧風險管理與收益目標。

若個人在資產管理上感到困難,也可考慮諮詢專業財務顧問,但在委託前,應審慎評估顧問的可信度、專業能力及收費結構。

 

CCACC舉辦「退休理財規劃傳承系列講座」,旨在透過專業講者的知識分享與實務經驗,提升社區居民在退休理財、資產配置及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理解與應對能力,推動財務健康與長期生活品質的穩定發展。

在此感謝李秋波博士的精彩講授與無私分享,講座內容深入淺出,具有高度實用性,不僅釐清了退休財務規劃的常見迷思,也讓投資新手對理財建立起更具信心與方向感,讓退休理財變得更加清晰可行。

(圖文 — 美京社區服務中心)


a1.png

線上講座現場,李秋波博士進行專題分享。


a2.png

家庭資產平衡表和收入支出表。


a3.png

長期投資以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