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京華人活動中心

跨世代橋樑: 四位青少年如何在CCACC推動亞裔美國人代際運動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深植於跨代聯繫中的童年

16 歲的黃宸和14 歲的黃荔文,自幼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由祖父母撫養長大。由於父母忙於工作,祖父母以每日三餐的陪伴、講述中國民間故事,和放映兒童節目,呵護他們成長,並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與好奇心。然而,在祖父母返華之旅時,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阻止了他們的回美行程。不久後,祖父被診斷出罹患結腸癌,導致一家人無法再團聚。

團隊建立之初心

祖父母的缺席,使兄弟倆的童年記憶愈發鮮明,也激發了他們在社區中建立跨世代交流的想法。去年5月,黃宸結識了美京華人活動中心 (CCACC) 的董事長黃幼基博士,發現彼此擁有相同的願景。在黃博士的指導下,黃宸萌生了成立非營利組織的想法,致力於增進亞裔美國人世代間的連結,並保存和傳承那些充滿溫情的跨代故事。很快,16 歲的朋友林源澤和楊星星也加入了他的行列。楊星星同樣由祖父母帶大,時常聽長輩回憶她童年的點點滴滴,因而對這個計劃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發起跨代溝通計畫

這四名高中生在位於蓋市的 CCACC 歡樂日間保健中心 (Adult Day Healthcare Center, ADHC) 發起了一項試點計畫,探討長者們在中心的經歷,以及他們對參與跨代溝通計畫的興趣。調查問題包括:「您在歡樂日間保健中心最喜歡的活動是什麼?」「您喜歡與孩子們互動嗎?」「您願意參與 CCACC 的跨代溝通計畫嗎?」。

此外,他們還前往位於羅克維爾市的美京博雅苑 (CCACC Academy)——CCACC 旗下一所專為 K-5 年級學生提供教育的非營利機構——進行了類似的訪談,以比較不同世代的觀點。調查結果顯示,79% 的受訪耆老喜歡孩子們的陪伴,73% 的受訪耆老認為孩子的活潑天真能帶來快樂。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長者願意與孩子分享故事和人生經歷。這些結果進一步反映出 CCACC 的長者群體對跨代溝通計畫的高度興趣。

於CCACC組織代際交流活動

諮詢了黃博士後,在 CCACC 聯合創始人兼ADHC 主任李潮先生與CCACC董事及成功創業家柯維鴻先生的協助下,團隊於去年八月在 CCACC 舉辦了三場旨在促進跨代溝通的活動。每場活動僅限就讀於本地高中的 10 名學生參與,以確保深入交流與互動。

活動亮點: 連結長幼世代

第一場活動「亞裔耆老的期盼」(8 月 7 日),學生們在午餐時間採訪耆老。長者們強調了學習中文對於維護傳統、彌合代溝、珍惜童年記憶以及關注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場活動「跨代講故事」(8 月 13 日),由耆老們分享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個人經歷。其中包括中國的大躍進: 一場追求快速現代化卻導致大規模饑荒運動;文化大革命: 一場推動極端左傾意識形態的運動;改革開放: 引入市場導向的經濟政策,而改變了中國的經濟進程。故事包括闡述極端困難時期的普遍飢餓和強迫勞動。學生們因此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最後一場活動「CCACC 的義工」(8 月 23 日),學生們訪談了 CCACC 的成員與長者。其中,一位在 ADHC 工作 了16 年的72歲義工分享了她的故事。她表示,服務耆老成為她快樂與人生意義的源泉。自親人離世後,歡樂日間保健中心的長者們便成了她心中的家人。

這些活動彰顯了亞裔美國人社區中世代聯繫的重要性。透過跨世代互動,學生們獲得了寶貴的建言與人生啟發,而長者們則在分享人生故事的同時,感受到年輕一代的熱情陪伴。這些交流不僅加深彼此的理解與情感連結,也凸顯了傳承智慧、為後代保留歷史記憶的價值。

推動跨代關係發展

去年夏天,該計畫每場活動僅接納十名學生,但團隊預期未來將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並進一步強化代際關係。為了保存和分享這些有意義的互動,團隊已開始設立一個新網站,收集祖父母、父母及社區成員的敘述和訪談。同時,為了擴大計畫的影響力,團隊將與其他老人中心合作,將類似的計畫推廣至華盛頓特區、馬里蘭州、紐約州和新澤西州的社區。

若有學生對保存跨代故事、促進青少年與長者之間的關係感興趣,請通過電子郵件 eHuang547@gmail.com 聯繫黃宸,或點擊此處填寫聯繫表。

(撰文—黃宸)


e1.png四位高中生合影於CCACC一樓前廳。從左至右分別是: 林源澤、黃荔文、黃宸、楊星星。


e2.png四名高中生與李潮主任 (右) 以及一對耆老夫婦合影於CCACC ADHC大廳。


e3.png四名高中生訪問CCACC ADHC的一位耆老。


e4.png四位高中生與柯維鴻董事討論跨越代溝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