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京華人活動中心

1.15.2025 張明明 - 中美文化藝術交流的擺渡人 (系列文章之三)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導言:在系列文章之二中,我們感受到張明明女士深厚的藝術修養與卓越的文學才情,在繪畫與寫作領域均展現的非凡成就。而在系列文章之三,我們將聚焦於她從香港到美國的經歷,透過豐富的文字與藝術創作串聯古今,展現她如何成為中華文化在海外的一顆璀璨明珠。」

雖然專攻美術,但在父親教導和耳濡目染下,張明明的文學素養和文字功底也相當扎實,且行事作風頗有父親的風範,思路清晰,下筆很快,甚少拖延。作為一名藝術家,她在勤於繪畫的同時,積極參與文學寫作。在移居香港的三年裡,她的文章刊登在<大公報>、<文匯報>副刊<自由隨筆>、<明報>、<明報月刊>以及<廣角鏡>上,還以「蠻姐」為筆名在<新晚報>副刊<彩色廣場>和<大公報>上撰文,介紹父親張恨水和他的小說、散文等,並為報刊畫插圖。張明明還接受台灣詩人痖弦的約稿,和北京的兄長張伍一起,以「張二好」的筆名為痖弦主編的台灣<聯合報>副刊寫專欄文章,介紹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飲食淵源、名人軼事和建築風貌等。這些文章充滿生活情調和情趣,文筆雅致,不少文章還配有張明明的插圖,圖文並茂,深受那些四九年後離開大陸、幾十年無法返鄉的台灣外省人喜愛。

到美國后,靠僅有的二、三家華文報紙寫文貼補家用已不可能。雖然主要精力放在繪畫創作上,但張明明對繼承、傳播中華文化的事情特別上心,尤其是退休后,花了不少時間與精力擔任華府書友會、華府作家協會會長,邀請各方面學有專長的學者、專家來華府演講。演講者除了華裔外,還有來自紐約的日裔舞蹈家、<道德經>研究者武重淑子。她以老莊的「天人合一」爲基礎,創造出獨特的舞蹈語匯展現「天地大美」、「畸人之美」的含義。這些演講開闊了大衆的視野,豐富了文友們的認知。張明明還和北京的兄長合作,為<美華商報>寫專欄<兩地書>,后與其他文章一起結集出版<遺珠晶瑩>。

2015年春,張明明邀請安徽池州學院「通俗文學與張恨水研究中心」主任謝家順教授到美國,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和華府華文作家協會,以「張恨水小說中的社會氣息」等為題,做了三場專題演講。 以張恨水的代表作<啼笑因緣>、<金粉世家>、<夜深沉>、<紙醉金迷>、<巴山夜雨>爲例,討論張恨水小說的社會性和現實意義。演講引發與會者的共鳴。此外,她曾任電影<長城>的美術指導,為張恨水和其他作家的小說及教材書繪製插圖等。(文章待續)

(撰文—周曉風)


d1.jpg

張明明刊登於<明報>雜志上的文章


d2.jpg

<遺珠晶瑩>於2019年5月出版,張伍、張明明合著


d3.jpg

2015年3月,謝家順教授、張明明在哈佛大學做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