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京華人活動中心

2.17.2023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蒙郡教委委員Julie Yang的親身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我的兩個孩子都念大學了。寒假期間,孩子們放假回到家裡來,大家歡聚一堂,相談甚歡。看著眼前父慈子孝,其樂融融,又讓人不勝感慨。因為跟孩子們的交流並不總是這麼順利,一路走來,也經歷過多少雞飛狗跳、痛心疾首的時光。兒子天生的倔脾氣,這個從他小時候就開始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他講的任何東西,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先說no,然後再坐下來看看我們到底是在跟他什麼東西。

記得兒子學走路的時候,我們在客廳裡鋪了一塊可以拼拆的軟膠墊子,以防止他摔倒的時候受傷害。他堅持要把墊子拆開,我們希望墊子完整。父母孩子的衝突逐漸升級。

我們最開始用語言和動作告訴他,不可以拆。 no。

他去拆了。

我們用嚴厲的聲音和憤怒的表情告訴他:嗯!不可以拆, no!

他還是拆。

然後我們告訴他, No,打手!

他又拆。

然後我們真的打他的手心

他更憤怒地去拆。

最後是Time out——— 我們讓他坐在小椅子上time out ,放上timer。

結果2分鐘time out結束,他站起來直奔客廳,又把墊子拆了一遍。夫妻二人無計可施,最後只好輪流在客廳看著他。他拆一塊, 爸爸媽媽馬上摁回去那一塊,直到他把自己累得拆不動了為止。

女兒很小的時候倒是很乖。但是到了青春期跟父母的交流變得極其困難。有一陣子根本不願意跟父母有任何交流。初中的時候學校較遠,需要接送,爸爸就利用早上送她上學的20分鐘拼命的想跟她聊天。

 

依依,how are you?

Fine。

How is school?

Good。

Anything you want to talk about?

No.

 

無論爸爸問什麼,女兒都是一個字就給打發了。

相信我們的經歷不是個案。跟朋友的聊天中,也經常聽到類似的抱怨:有時候跟孩子的交流實在太難了。要是有這方面的專家可以給我們做些指導就好了.

現在有這個機會了。 2月26號星期天晚上7:00到8:30我們邀請了專業人士與家長們進行交流,給家長們實際的案例,提高我們交流的有效性。本次活動是專門為華人社區舉辦。請來的兩位專家是Pascale Brady. Pracale 有19年的家長培訓的經驗。是專業的家長指導師,她的指導注重良好的交流和勇敢的突破。用大腦發展科學和與有效交流模式相結合達到良好的效果。這次講座的另外一位專家Eileen Chang. Eileen 是藥劑師出身,但是在過去很多年從接受培訓的學員開始到現在組織進行培訓講座。她是有效交流成功的最好見證人。

身為母親的我,又是華人社區的一員,我知道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上的投入。我們的生活就是圍繞著孩子們。我的願望是在我們付出努力的時候,我們不但付出了時間和心血,我們也有良好的技巧,以成長的目光看待孩子,也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效有智慧的父母。

 

活動: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聽我的? (線上)

時間:晚上7:00到晚上8:30

日期:2023年2月26日,星期日

主持人:Parent Encouragement Program

協辦單位:CAPA-MC; CCACC

受眾:孩子處於各個年齡段的亞裔美國父母。我們將提供有關育兒的實用技巧和互動對話。

註冊鏈接: https://bit.ly/PEPFeb

 

(撰文:蒙郡教育委員會委員Julie Yang)